7月3日晚間,國家發改委發布信息顯示,6月26日至30日當周,全國平均豬糧比價低于5:1,進入《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下稱《工作預案》)確定的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
(相關資料圖)
為推動生豬價格盡快回歸至合理區間,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方面啟動年內第二批中央豬肉儲備收儲工作,并指導各地同步收儲。
實際上,處于消費淡季的生豬價格近期延續弱勢,整體變化并不算太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下旬全國外三元生豬價格為13.8元/公斤,環比6月中旬降幅不過0.5元。但是,今年6月玉米價格也出現了明顯反彈,導致作為重要監測指標的豬糧比進一步下降。
如果按照牧原股份7月3日給出的14.9元/公斤養殖成本(今年5月)來看,4月初開始豬價便已經擊穿了絕大多數養殖企業的成本線。
對于行業供需的再平衡、新一輪上漲周期而言,行業虧損,尤其是持續性的虧損又是其必須經歷的一個環節,如此才能倒逼供給端產能的市場化退出。
不過,與前幾輪周期不同的是,行業后來者資金實力較為突出,其承受虧損的能力有所提升。同時,2022年豬價大幅反彈,養殖企業“回血”明顯,也進一步拖慢了行業去產能的步伐。
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延緩新一輪上漲周期的到來。
經歷過2019年超過40元/公斤的極端行情后,國內生豬行業運行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監測和調控機制。
豬糧比,即生豬價格和玉米價格的比值,樣本價格由國家發改委監測的每周生豬出場價格、全國主要批發市場二等玉米平均批發價格構成。
按照上述《工作預案》,當豬糧比價低于6∶1時,由國家發改委發布三級預警;當豬糧比價連續3周處于5∶1至6∶1,或能繁母豬存欄量單月同比降幅達到5%,或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3個月累計降幅在5%至10%時,發布二級預警;當豬糧比價低于5∶1,或能繁母豬存欄量單月同比降幅達到10%,或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3個月累計降幅超過10%時,發布一級預警。
僅比較6月26日至30日期間價格數據,可以看出生豬、玉米價格均朝著豬糧比下降的方向運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下旬,全國外三元生豬市場價為13.8元/公斤,結束了此前連續三期(按旬計)的橫盤走勢,環比出現0.5元的下跌。
玉米現貨價格,則是自今年5月見底以來持續反彈。雖然價格整體波幅不大,但是運行重心較6月初時明顯提升,由每噸2750元附近升至6月底的2840元左右。
二者的共同作用,再次觸發了豬價過度下跌的一級預警。
“關鍵還是豬多了,上半年供應量都很充足,這從創出新高的屠宰量也可以看出?!彼拇ㄒ晃火B殖企業人士反饋稱。
實際上,進入二季度消費淡季以來,豬價已經先一步擊穿了大多數養殖企業的成本線。
比較各家上市公司給出的成本水平,牧原股份5月養殖完全成本為14.9元/公斤,同期新希望(豬產業事業群西部縱隊)5月整體成本大概是16.5元/公斤,溫氏股份4月肉豬養殖綜合成本約16.8元/公斤。
豬價觸發一級預警、再度開啟收儲,可能會給處于虧損的養殖企業帶來一定的喘息機會。
“市場對凍肉收儲的預期再度增強,或帶動短期反彈行情,但具體仍需關注后續預期兌現情況。收儲的本質仍以避免過度下跌為主,而非帶動持續上漲,最終豬價的上漲幅度仍將取決于供需基本面情況?!眹A紩r期貨指出。
而就期貨市場價格預期來看,代表今年7月交割的生豬2307合約現價不足14元/公斤,而反映今年9月、11月豬價的合約價格在15.7元/公斤至16.8元/公斤之間,生豬2401合約最新價更是逼近18元/公斤。
短期內,豬價可能迎來反彈,但是持續性如何依舊存疑。
“從生豬供需基本面看,僅以反彈看待,三季度趨勢性上漲的驅動因素依舊匱乏,上行空間有限?!眹A紩r期貨指出。
該機構按照十個月前的能繁母豬存欄數,結合樣本點配種率、分娩率、存活率等生產性能數據,預計7月份出欄供應基數或環比小降后,8-10月可出欄量仍將持續增加。
需求方面,凍品入庫需求在剩余庫容不足的抑制下已基本停滯,高溫季對二育主體來說不是合適的入場時機,而最主要的終端需求則由于高溫季的到來將步入季節性消費淡季,近期高頻日度屠宰數據已經開始拐頭回落。
拋開上述供需因素對中短期豬價波動的影響,只看行業供需大周期,當前存欄數據依舊處于高位,豬價也不具備開啟新一輪大幅上漲周期的基礎。
2021年9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指出,“十四五”期間,以正常年份全國豬肉產量在5500萬噸時的生產數據為參照,設定能繁母豬存欄量調控目標,即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穩定在4100萬頭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萬頭。
以上述4100萬頭存欄量為基數,分別設置綠色、黃色和紅色3個區域。
其中,綠色區域為,能繁母豬月度存欄量處于正常保有量的95%-105%區間,屬于產能正常波動;黃色區域為,能繁母豬月度存欄量處于正常保有量的90%-95%和105%-110%區間,屬于產能大幅波動。
再看今年能繁母豬的變化趨勢。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能繁母豬存欄量逐月下降,由去年12月的4390萬頭一路走低。
但是,今年5月能繁母豬存欄量仍然高達4258萬頭,相當于4100萬頭保有量的103.85%,依舊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這意味著,生豬行業中長期供需關系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
而促使生豬去產能的先決條件,又是行業的大面積和長期虧損,這會倒逼無法承受虧損的高成本產能自發退出,以促使供需關系步入新的平衡。
2022年4月到10月豬價的階段性上漲,并一路超過28元/公斤的反彈行情,則是延后了上述行業產能去化的進程。若接下來豬價再次出現大幅反彈行情,同樣也可能會產生類似效果。
此外,經過2019年至2021年的大幅波動后,生豬養殖行業已經發生諸多改變。
新希望近期便指出,“近幾年投入養豬的主體,不論大企業還是養殖戶,其資金實力相比過往都有很大的提升,因此普遍在周期底部扛周期的時間也會更長一些?!?/p>
行業后來者虧損承受能力的提高,同樣有可能會減慢供給端去產能的速度。
此外,新希望根據“4個月配懷+6個月育肥”的周期估算,“明年上半年豬價可能還有一次回落,但下半年豬價上行概率更大?!?/p>
本輪豬價的低迷周期,或許要比想象中的更為漫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