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德尚玉 實習生陳科宇北京報道“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在賀克斌看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目前我國面臨著“三高一短”的挑戰,需要“五碳”并舉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根本發力點是能源結構的調整。我國未來要進一步解決減污和降碳的協同;減排、增效要逐漸轉移到結構調整,也就是通過減碳帶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等內部結構的調整。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資料圖)
賀克斌表示,在能源結構方面,我國的增量還在達峰階段,未來將有較大增量。新一輪的產業競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用科技創新促進產業提升是其中的關鍵。
《21世紀》:我國提出“雙碳”目標有著什么樣的戰略意義?
賀克斌:第一,氣候履約。截至2022年年底,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覆蓋了全球70%以上的GDP和6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產業競爭。世界經濟發展將從資源依賴型向技術依賴型轉變,在資源充分利用的情況下,誰有更好的技術并盡快經濟、有效地利用起來,誰就能取得成功。如今,全球都在以“雙碳”為切入點布局,爭奪新一輪技術高地,產業競爭信號非常明顯。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雙碳”目標,會對能源、交通等產業結構進行大幅度調整,可以根本性地解決PM2.5、臭氧污染等大氣污染問題。在我國,碳中和與綠色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中央要求把“雙碳”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
《21世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應該如何做到“統籌”和“協同”?
賀克斌:我們現在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它的一個標志是綠色高質量發展。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承擔)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減碳的國際義務同時,我們還有非常繁重的任務,就是解決我們自己環境減污的問題。所以,減污降碳是我們未來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非常關鍵的內容。
在過去十來年當中,以大氣環境為例,我們空氣質量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改善。由于減污過程當中也帶動了降碳,PM2.5濃度大幅度下降的同時,也使我們累計在兩個大的大氣詞條和南京三年行動計劃里凈減了24億噸二氧化碳,這是我們過去取得的非常明顯的降碳效果。
但是,未來我們要進一步解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問題,要逐漸轉移到結構調整,也就是通過減碳帶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的調整,進一步地帶動減污,使我們的環境質量更進一步地實現綠色高質量的發展。
《21世紀》:“十四五”規劃綱要將“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約束性指標之一。如何確保做到這一點?
賀克斌:這是約束性非常強也是有相當難度的一個指標。這個指標至少通過兩大途徑實現:一是要提高能效,即單位GDP的產出,包括數字技術賦能等,使技術水平的平臺往上提,就能少耗能、多產出,單位GDP能耗下降;二是結構調整,能源密集型產業,或者說高能耗產業比例逐漸降低,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會對單位GDP能耗下降起到關鍵作用。
《21世紀》:我國要實現“雙碳”目標還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賀克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目前我國面臨著“三高一短”的挑戰,需要“五碳”并舉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半p碳”目標的核心是新一輪產業競爭,全球都在以“雙碳”為切入點布局,爭奪新一輪技術高地。
我們面臨“三高一短”的挑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碳的能源結構。2019年主要國家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50%~85%,中國約為85%。但是,歐美化石能源中煤僅占3%~17%,中國高達57%。
第二,高碳的產業結構。全世界公認的高碳且難減排的行業包括鋼鐵、石化、水泥等,中國上述行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占比仍然較高。
第三,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然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高速進程中,很多地區還要有能源消費增量。
第四,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只有短短的三十年時間,歐洲有六七十年,美國有四五十年。
《21世紀》:如何確保實現“碳中和”目標?
賀克斌:我認為“五碳”并舉才能實現碳中和目標。
一是資源增效減碳——節能與能效提升。高度關注以全生命周期為核心的物質循環,踐行綜合治理思路,“無廢”建設才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續性。
二是能源結構降碳。研發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儲能技術等,大幅度提升非化石能源使用比重,盡早建成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
三是地質空間存碳。通過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儲存一部分二氧化碳。
四是生態系統固碳。通過農林業減排增匯、自然碳匯管護、生態工程增匯、生物碳捕集/封存/利用封存等生態建設手段,鞏固和增加二氧化碳的碳匯能力。
五是市場機制融碳。通過碳市場機制來推動各類技術得到更合理有效的應用。
《21世紀》: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發力點在哪里?
賀克斌:根本的發力點是在能源結構的調整。但是整體實現開拓目標是幾十年的過程,所以近期我們在能效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方面,即資源增效上還要發力。最終決定減碳最多的一部分,還是在能源結構。
《21世紀》:為什么說“雙碳”目標的核心是新一輪產業競爭?我國如何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實現目標?
賀克斌:上述“三高一短”講的是我們的國情?,F階段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們的能源結構是高碳能源結構、高碳產業結構,同時是中高速的發展。所以我們增量還在達峰階段,還有比較大的增量,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然而,我們碳達峰和碳中和之間只有30年不到的時間,跟歐美比我們是比較短的。所以整體上來講,如果通過“五碳并舉”,最核心要解決的就是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產業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為什么叫新一輪,因為它有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能源的主要形式,就是從過去的化石能源變成以風光為代表多能互補的新的能源體系。在技術水平上,有很多新的科技技術研發、科技創新的內容,可能會形成大量新的產業結構,甚至形成新的業態出現,所以這是一個核心戰略。我們新一輪技術競爭,科技創新促進產業提升,這是關鍵之關鍵。
《21世紀》:全球范圍內的碳中和有哪些領域值得關注?
賀克斌:第一個關注點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世界各國逐步走向技術依賴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尤其迫切,但是現在科技缺口比較大。國際能源署(IEA)2021年的報告顯示,在全球能源行業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關鍵技術中,有50%目前尚未成熟,需要進一步研發提升。未來能源供給和節能減排的很多技術都需要不斷提升,同時還要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通信技術)等緊密結合形成整體系統,來解決相關的問題。
第二個關注點是新能源產業供應鏈關鍵材料。從產業鏈來看,制造光伏電池的材料包括關鍵稀有元素如銦、碲等,未來伴隨裝機規模的迅速擴大,這些稀缺元素的累計需求量會大幅度增加,其價值也會不斷提升。
第三個關注點是“雙碳”行動支撐體系。歐洲、美國、日本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均已制定了碳中和戰略與路徑,全球氣候投融資得到快速增長。我國也已建立“1+N”政策體系,立好落實“雙碳”目標的“四梁八柱”。
《21世紀》:當前在各行各業都在謀求數字化轉型,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數字化還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賀克斌:會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剛才講到資源增效,能效提升也好,材料循環利用、節約材料等,這一類工作的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數字化技術。更精細更精準地在原有技術水平基礎上,通過數字賦能,能夠在提高能效、節約材料上大大地推進。這樣的話,無論在減污還是在降碳上,都有非常大的潛力。國內外有不少這方面的研究,綜合起來可以說,通過數字賦能,我們能實現20%甚至在某些行業上接近30%的減碳效果。
視頻統籌:曾婷芳
視頻剪輯:錢景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