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瀟梟 北京報道近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月度研判例會召開,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出席會議并發表主旨演講,圍繞“資產負債表衰退風險與應對”展開。
(資料圖)
管濤表示,中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采取不同對策應對疫情。我國主要通過穩市場主體保就業,提高收入后再拉動消費,好處是保證了供給,在全球高通脹的情況下我國通脹不高,但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美西方的做法是直接刺激需求,好處是馬上把需求拉起來,同時降低了債務的實際價值,但問題是高通脹的回歸。美聯儲當前面臨“三難選擇”,既要抗通脹、又要穩增長、還要防風險,問題很棘手。
管濤表示,中國的應對也有副作用。無論從財政方面的政府杠桿率,還是貨幣方面的M2/GDP的比例來看,疫情三年之后都不低了,這些指標中國在主要經濟體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是分子債務增長太快,而是分母名義經濟增長慢。隨著中國經濟潛在產出增速下降,也就是實際經濟增速偏慢,疊加物價水平低,所以名義經濟增速比較慢。盡管我國沒有出現嚴格意義上的通縮,但中國已經出現債務越還越多的跡象。
“去年全國利息負擔達到12萬億,發債借貸融資有相當一部分不是搞項目,而是用來還本付息或者只是付息”,管濤表示。
管濤表示,我國對疫情的應對措施,由于對需求直接刺激不足,導致消費增長比較慢。過去三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增長了7.4%,增速是相對較低的。居民的消費是企業收入的來源,居民消費不足,企業擴大投資后容易加大產能過剩。過去三年我國外需比較強勁,今年外需回落的概率較高。這種情況下,企業因為缺乏終端消費導致現金流缺乏,結果是企業杠桿率在過去三年增長很快。按照BIS可比口徑數據,到去年三季度末,中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宏觀杠桿率相較2019年底的水平高了8.1個百分點。
管濤表示,前些年中國經濟成長快,很多風險都被稀釋了。未來如果潛在經濟增速下行不可避免,債務問題又不能最終收斂的話,將來可能危機收場?,F在還有政府的隱性擔保,大家可能不會擠兌,如果未來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政府能夠動用的工具越來越少,總有一天捂不住這些問題。
管濤表示,從一季度數據來看,中國第三產業恢復比較快,特別是接觸型、聚集性服務業恢復較快。但是,也要看到,消費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出現大幅反彈。隨著疫情的快速轉段,大家去線下消費增多,但是線上線下消費此消彼長,整體消費增長相對有限。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過去三年疫情對居民的現金流造成很大影響。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修復需要高度關注。由于超額儲蓄分布不均勻,而且低收入家庭收入受到較大影響。今年前4個月仍然反映了居民部門是少貸多存,這抑制了消費的復蘇。
管濤表示,疫情對企業帶來兩方面沖擊,一方面是流動性的問題,還有一方面是償付能力的問題。中國用大量工具解決了流動性問題,即通過貨幣政策給企業提供各種流動性的支持,但是不能很好提高企業償付能力,而且借債總是要還的。中國政策不足之處在于總需求不足,提振需求不能僅僅靠貨幣政策刺激。
管濤表示,總需求在國內分成兩塊:投資和消費。通過基建投資能把投資拉起來,但是普惠性不強,因為基建投資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國企主導的,暫且不說效率問題,民企在這方面的機會相對有限。今年以來,貨幣政策支持力度不小,特別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顚S玫那闆r下,企業中長期貸款上來了,但是社會融資規模和貸款余額增速都慢于M2的增速,也就是寬貨幣不能有效轉化為寬信用,反映出貨幣政策傳導不暢。
管濤指出,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顚S靡彩遣坏靡训淖龇?,但是容易出現套利行為。國企央企以很低的成本拿到貸款,甚至有些貸款利率低于銀行負債成本,企業反過來做一個結構性存款,賺幾十個bp(基點)的利差,獲得無風險收益,形成了資金空轉。雖然信貸增長很快,但是配置缺乏效率,不能變成GDP的快速增長,造成了貨幣流通速度進一步下降和宏觀杠桿率的進一步上升。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中國貨幣流通速度為0.435次/年,再創新低;社科院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宏觀杠桿率上升了8.6個百分點,再創新高。
管濤表示,政策建議方面,沒有什么新東西,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一是貨幣政策還是以我為主,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綜合運用價格和數量工具。二是應對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風險,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積極,和貨幣政策加強協調聯動,在改善市場主體償付能力方面采取一些措施。西方在直接給企業補貼、家庭發錢方面做得太過,付出通脹的代價,但是我們又有點保守,所以得往中間靠一點,適當加大消費需求的刺激力度。我們一季度產能利用率只有74.3%,有產能過剩的跡象,擴大投資短期可能加大產能過剩。三是中長期的政策還是要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市場活力,完善制度建設,降低各種不確定性,持續地提振經營主體的信心,同時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