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霜 上海報道
上市企業對購買理財的熱情熄火了?
(資料圖)
2023年已過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發現,上半年認購理財產品金額較去年下半年減少了41.76%,從7452.87億元下滑至4340.24億元。相比去年上半年亦同比下降40.88%。
其實相較去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的預期收益有所提升,但為什么企業進行投資理財的意愿卻反而降低了?背后原因,一是企業閑置資金有限,二是理財收益率失去吸引力,企業更愿意將資金投入生產。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對記者表示,目前宏觀經濟環境正在不斷調整,部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在下降,或者盈利能力保持不變,但是現金流的在下降。因此公司會傾向于減少購買,甚至贖回理財產品來支持企業的經營活動。
另一方面,理財產品的收益下滑導致了購買理財行為的減少。一是近年來我國的利率市場不斷下行,以7天逆回購利率為例,今年6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再度下調10bp到了1.90%,跌破2%大關。隨著利率不斷走低,理財的投資收益率預期也隨之下降。二是資管新規之后,打破剛兌,非標壓降,理財產品投資風險上升。
Wind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企業全部理財產品的平均預計最低收益率為1.82%;去年下半年為1.69%。但2023年上半年企業持有理財產品的個數卻從去年下半年的9972只降至6117只,規模從7452.87億元下滑至4340.24億元。
數據來源:Wind
購買理財產品是企業進行財務管理的常規操作,一般是企業利用閑置的自有資金或者自籌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短期理財,以獲得高于存款的利率收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從盈利情況來看,上半年A股上市企業的表現并不樂觀。Wind數據顯示,2022年全部A股上市企業的歸母凈利潤同比上漲1.49%,是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一季度盈利增幅依舊不佳,同比上漲1.20%;剔除金融企業,其他A股企業的歸母凈利潤一季度下降了6.10%。
一位上市企業的財務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其所在企業近年均未購買任何理財產品,一是因為企業仍處于快速成長期,希望將所有的資源和精力投資于主業;二是不愿承擔理財所帶來的任何風險。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整個上市企業的利潤和現金流受到影響,導致可投資資金量減少。這一因素的影響可能還將持續,“主要還是取決于企業的現金流狀況,如果經營情況持續好轉,購買理財的規模也會逐步回升,”他表示。
另一方面,曾剛指出,利率的下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敖衲暌詠?,涉及企業的存款產品利率,比如協議存款、通知存款,都進行了下調,吸引力降低;另外,銀行理財凈值化帶來的收益波動也給企業投資帶來一定的風險”。
此外,芮萌對記者表示,上市公司理財的目的,一方面是獲得收益;另一方面也追求安全。然而近年來房地產市場持續蕭條,導致理財產品踩雷事件頻發。比如,今年某上市企業就因其購買的房地產信托項目踩雷而不得不對理財產品計提減值準備,讓該企業自2015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了年度凈利潤為負的情況。此外,上市公司投資理財遭監管問詢也降低了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的積極性。
從產品類型來看,企業可以購買的理財產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銀行理財、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托、逆回購、基金專戶等十類。其中,存款類、銀行理財和證券公司理財占據主流。
今年上半年,企業購買最多的理財產品是結構性存款(65.78%)、證券公司理財(10.56%)、存款(7.25%)、銀行理財(6.02%)。
其中前三類屬于保本理財,銀行理財由于凈值化轉型,收益會出現波動。因此,盡管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整體收益表現不錯,企業還是選擇了減少配置。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銀行理財子的理財產品今年以來的平均凈值增長率為1.98%,今年以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07%,遠高于去年的平均水平。
記者根據Wind數據分析顯示,自2021年以來,上市企業在不斷減少銀行理財配置金額。今年上半年,上市企業認購銀行理財產品的金額為324.53億元。2022年下半年為762.61億元;2022年上半年為861.43億元;2021年上下半年均超過1000億元。
企業減配銀行理財的原因主要是凈值化下的理財產品收益特征與企業的需求不匹配。
與零售客戶不同,企業進行理財一般有三大需求:一是保本,由于企業理財的金額較大,無法接受過大的凈值波動,對虧損的容忍度為零;二是對流動性要求高,資金使用有明確時間安排,更加青睞短期理財,絕大多數企業需求不超過3個月;三是不追求過高的收益,但要高于一般定期存款,否則進行理財的就失去了原有意義。
雖然受到企業減配,但多位理財子人士向記者表示,企業客戶是其近期業務發展的重點,是進行規模突破的重要抓手,會加強與總行對公部門的合作。
一位股份行理財子高管表示,其公司客戶理財服務方案更多地會把安全性、流動性放在第一位。產品線呈現三個特征:一是產品形態以T+1、最短持有期為主,滿足公司客戶資金靈活安排、隨時申贖之需要;二是產品期限以3個月及以內為主,更多著眼于服務公司客戶流動性資金保值增值之需要;三是產品投資策略以低波穩健為主,業績基準回歸市場公允水平,凈值表現要穩健,持倉獲取正收益的概率要高。
記者注意到,上半年多類理財產品規模大幅下降,但有一類卻開始逆勢上揚——證券公司理財。上市公司購買的證券公司理財,即券商發行收益憑證。
收益憑證按照投資者本金是否得到保障可分為本金保障型收益憑證和非本金保障型收益憑證,兩者規模比例大約為8:2。
今年上半年,上市企業認購的券商收益憑證金額為453.86億元,規模同比上漲17.68%。在整體規??s水的情況下,收益憑證規模的上升直接導致其在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總規模的占比大幅提高,達到10.46%,而以往均在5%左右。
從底層資產來看,收益憑證與結構性存款類似,均為固收類資產加期權。最常見的本金保障型收益憑證的底層資產主要是國債、同業存款等。而非本金保障型收益憑證會把全部或部分本金去投資與產品所掛鉤標的相關衍生品,以滿足部分客戶個性化、定制化需求。
但從收益率來看,信托收益憑證高于結構性存款,一般結構性存款的最高收益在3%-4%區間,而收益憑證最高可達5%以上,因而更受上市企業歡迎。此外,固定收益憑證是當前全面凈值化轉型背景下,為數不多的可通過結構設計明確承諾“保本”的理財產品。
收益憑證本質上是證券公司以自身信用和資本金為擔保,以私募形式向合格投資者定向發行的債務融資工具,屬于表內負債,受限于券商的凈資本。因此,雖然擁有眾多優勢,但收益憑證的發行卻受到規模限制,所以往往“一票難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