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古,知名財經專欄作者
給老古打 call
越是在過往擁有光輝業績的企業,他們的轉型的痛苦就越大。
(資料圖)
因為越是大企業,越不敢放棄傳統業務,反而是造車新勢力們沒有任何負擔,全力以赴沖向新世界就完了。
上汽集團的陣痛,是所有中國傳統燃油車企的共同困境。
對于汽車行業來說,全球環保主義驅動下的電動車大潮,是對全行業的一次徹底的洗牌。在這樣的洗牌中,有人笑,有人哭。
特斯拉與比亞迪,成為全球車企中的耀眼明星,中國電動車產業在這樣的大潮迅速崛起,一度有世界電動車產業看中國的聲音出現。
然而在這樣的大潮中,傳統車企則面臨著難以轉型的巨大陣痛。就在近日,上汽集團運轉了近 40 年的安亭一廠宣布停產。
上汽集團作為中國汽車產銷量第一的霸主,也不得不作出轉型的艱難選擇,這似乎是中國傳統大車企必然的宿命。
1
上汽現在怎么了?
2022 年,上汽集團依然是國內車企中的一哥,它以總銷量 530.3 萬輛的成績問鼎車企銷量第一,在此前的十七年,上汽一直霸榜國內汽車產銷量第一。
這么牛逼的榜一大哥,今天怎么會陷入關廠裁員的困境呢?
上汽的衰微始自 2018 年。
2018 年,上汽以年銷 705.2 萬輛的亮眼成績交卷,此后逐年下滑,陸續跌破 700 萬、600 萬關口,直到 2022 年下跌至 530.3 萬輛,和 5 年前的銷量相比縮水約 25%,少賣近 180 萬輛車。
雖然上汽依然是一哥,但這位一哥走下坡路,已經五年了。
和 5 年前相比,2022 年,上汽集團整體銷量縮水約 25%,國內市場銷量下降 37%,而燃油車銷量降幅則高達 38.9%,
永久關閉安亭工廠,上汽給出的回復是:這是上汽集團整體升級轉型、規劃電動車和燃油車生產布局的一環。
在銷量下滑的情勢下,大哥也得壯士斷腕了,全面向新能源車進軍。但上汽的轉型能成功嗎?答案不樂觀。
雖然所有的車企都知道新能源是大勢所趨,無法扭轉的一個趨勢,但是上汽在這一場新革命中表現并不如人意。
2022 年,上汽大眾 ID. 家族總銷量(ID.4X、ID.3、ID.6X)約為 7.5 萬輛,而上汽通用發展更為緩慢,旗下三大品牌(別克、雪弗蘭、凱迪拉克)的電動汽車年銷總和不足 5 萬輛。
上汽聯合阿里打造的智己汽車在 2023 年一季度僅售出 3765 輛,可以說這是一個撲街的成績,與上汽這種榜一大哥的身份完全不符。
唯一亮眼的宏光五菱,在激烈的競爭中,2023 年的銷售也減半了。整體來說,在電動汽車領域,上汽集團沒有一款能體現榜一大哥實力的產品,基本上是在一些低價產品和邊緣產品上拿下一點市場份額。
是榜一大哥認知不到新趨勢嗎?非也。
當年,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放話 " 到 2020 年,在新能源汽車上投入將達 200 億元 ",一擲千金的豪氣讓當時的比亞迪、吉利等民營車企望塵莫及。
2
上汽轉型難在哪里?
越是在行業過往取得過優秀成績的企業,他們面對新環境的轉型往往越困難。這樣的案例在各行各業都出現過。
柯達是第一個發明數碼相機的,但卻在數碼時代被淘汰出局。諾基亞推出智能手機的時間比蘋果還早幾年,但在智能機大潮中沒有幾年就被蘋果干得死死的,連個二線品牌的地位都撈不著。
越是在過往擁有光輝業績的企業,他們轉型的痛苦就越大,為什么?因為現有的資產太重了,下決心要扔掉這些資產,是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
據乘聯會數據,截止 2021 年底,全國乘用車產能合計 4089 萬輛,產能利用率為 52.47% ——往前一年,這個數據甚至還不到 50%。
傳統燃油車所建立的龐大的生產線,有一半空在那里,你說他們難受不難受?
上汽面臨的痛苦就更大了,因為他當年有多輝煌,那些龐大的產線帶來的痛苦就有多強烈。
上汽集團的產能利用率在 2019 年后連續兩年下滑,從 87% 下降至 74%,兩年內下降了 13 個百分點。
而到了 2023 年呢,產能利用率僅 46%,而且現狀不加改變的話,全年閑置產能將達 310 萬輛。
而據統計,在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中,還有超過 1000 萬輛的在建產能將在未來陸續投產。
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出結論,未來燃油車產能過剩的情況還將日趨嚴重。
對這種產能過剩,企業降低成本的最好方法就是放假,這不僅能降低工廠的日常消耗,而且還能減少人力成本。" 因為員工每個月要達到標準工時,工資才會全額發放。"
這種減少員工成本的方式則進一步推動上汽這樣的企業人才流失,大量的工程師都被造車新勢力挖走了。
與此同時,毛利率下降,也讓上汽這樣的合資大廠痛苦不已。
據 Wind 數據以及企業年報,2019 到 2021 年,上汽集團毛利率從 12.15% 下降至 9.93%,連續兩年下滑。
而特斯拉的毛利率在 25% 左右,比亞迪則是 18%。
龐大的沉沒資產和日益下降的毛利率,導致做出徹底轉型的決定更加困難,失去了傳統業務,能保證在新業務上拿到利潤嗎?這是一個巨大的不確定性。
所以,越是大企業,越不敢放棄傳統業務,反而是造車新勢力們沒有任何負擔,全力以赴沖向新世界就完了。
歐洲的大眾總部也一樣面臨這樣的轉型痛苦。
大眾主推全面向電車轉型的 CEO 迪斯,都離職了,因為要全面轉型電車就要觸動企業內部現有很多人的利益。
在他任期內,大眾汽車曾宣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 3 萬人,這將直接為公司減少 37 億元的開支。但也正是因此,工會不干了,這么多人只會生產傳統燃油車,你把這些人全開了怎么行?
工會成為反對迪斯最重大的力量,迪斯的合同本來在 2025 年才到期,但結果呢,工會的強烈反對讓這樣的轉型急先鋒黯然出局。
這就是大企業的負擔,他們轉型時很難全力以赴,很難真正的調頭,一個產業革命浪潮來臨時,大企業們死上一批,原因就在于此了。
3
汽車新時代來臨是必然的
近幾年來,傳統燃油車銷量從 2017 年的 2365 萬輛下滑至 2021 年的 1486 萬輛,下滑幅度約 38%。而在此期間,新能源汽車銷量從 70 多萬輛增長至 567 多萬輛,增長了 8.1 倍。
此消彼漲的過程,正是新舊企業的更替。而在資本市場也反應了人們的預期。
特斯拉的市值已經接近全球第一燃油車巨頭豐田的 4 倍。
比亞迪的市值是上汽集團市值的 4.6 倍。
我們甚至可以下一個判斷,未來全球汽車巨頭的身份會重新定義,不僅僅國內的上汽集團這樣的巨頭會面臨巨大的風險,甚至大眾、豐田這樣的全球巨頭也有可能隕落。
企業大了,就是這樣,哪怕管理層和董事會看到了問題之所在,發現了不轉型的危險,但歷史上過于龐大的資產每一天都是限制著他們的轉型。
大企業其實是害怕技術革命和新產業潮流的,因為他們龐大的身軀適應不了這種變化,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時代是在路徑穩定時的穩步發展。
但新技術革命和環保浪潮,讓時代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企業換代的速度也在增加,現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企業,放在二十年前,大多只是小公司。
即使是靈活的阿里,在新一代電商來臨時,也是感覺大難臨頭,馬云也從退休狀態轉變成阿里改革的驅動者,一個不小心,企業就將迅速被新生代企業干掉。
上汽集團的陣痛,是所有中國傳統燃油車企的共同困境,轉型和不轉型都注定九死一生。
果斷放棄燃油車路線、產能和研發,可能馬上就要出問題,不放棄,背著這么大的負擔來發展新技術路線和新的產能,還是僵局。
你說,這些企業要怎么選擇呢?
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功夫財經無關。如因作品內容存在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功夫財經聯系。
————
最近微信改版打亂發布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將 " 功夫財經 " 設為星標
不再錯過財經好文
標簽: